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在一份研報中建議,通過中央國債融資或中央增信方式,成立全國性收儲機構,以發(fā)行2萬億-3萬億元國債的方式,一次性以可控成本將住宅庫存降至合理水平。
章俊指出,對于當前中國經濟而言,房地產市場持續(xù)下行無疑是制約經濟轉型的歷史包袱。據其測算,房地產持續(xù)降低通過開發(fā)投資和“土地財政”直接拖累名義GDP增速1%左右,通過上下游產業(yè)鏈和地產后周期消費間接拖累名義GDP增速0.6%左右。此外,地產下行還對經濟形成錯綜復雜的潛在風險。
他提到,回顧美國1929年大蕭條和2008年次債危機,兩次經濟危機的背后均有房地產的身影,其歷史經驗顯示,解決房地產量級的問題,有賴于中央政府信用托底居民和企業(yè)資產負債表。
章俊指出,當前我國房地產市場面臨的問題,既有因人口和城鎮(zhèn)化影響的周期性問題,也有供需的結構性矛盾。一方面,庫存高企,全國主要城市的庫存水平持續(xù)上升至40個月以上;另一方面,目前保障性住房的總體需求缺口或在1000萬套以上,大致需要7萬億元的投資規(guī)模。
他進一步指出,當前收儲政策面臨的主要約束是地方政府杠桿率空間有限,且融資成本難以覆蓋租金回報率,導致收儲在大部分地區(qū)難以執(zhí)行。5月央行設立的3000億元保障性住房再貸款,目前僅使用了121億元,地方收儲主要集中在庫存水平較高,且地方財政尚且較優(yōu)的地區(qū)。
068fe5013c5849408a9d9d3f7956301a.jpeg (159.36 KB, 下載次數: 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4-9-5 09:33 上傳
在此困境下,章俊提出了開頭的建議,即從中央層面提供信用和資金支持,一次性將大量難以消化的地產庫存進行收儲,來解決供需結構性矛盾,并通過“以購代建、以租代售”的方式來構建三中全會提到的房地產發(fā)展新模式。
章俊表示,該方案不僅能通過穩(wěn)定地產使名義經濟增速提高1%以上,還能以較低價格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設需求,逆周期政策收益顯著大于成本。
除經濟收益之外,該政策還能緩解房企、銀行和地方政府“三重壓力”:降低房價調整的“負財富效應”對居民消費和預期的負面影響;不增加地方額外財政負擔,適度松綁土地財政約束,緩解地方政府債務壓力;支持地產即是支持銀行,避免因資產價格持續(xù)下跌而產生系統(tǒng)性金融風險。 來源 界面新聞 記者 王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