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人的世界,魯智深是最高的浪漫。舊版《水滸傳》的片尾曲是《好漢歌》,其中“路見不平一聲吼”代表著“俠”,好像是專門為魯智深而唱?!皞b”的精神早已融入我們的骨血中。
春秋戰(zhàn)國,墨家子弟們周游列國,一面宣揚“非攻、兼愛”,一面幫助弱小的國家抵御強國,赴湯蹈火、死不旋踵。易水邊,荊軻拜別太子丹,義無反顧踏上刺秦路。司馬遷在《史記》中專門寫了“游俠列傳”,向擁有自由意志的游俠們,抱以熾熱的溫情。
而每當天下大亂時,總有一群人能夠挺身而出,救萬民于水火,他們也是真正的“俠?!鼻啬﹣y世,劉邦百戰(zhàn)而勝后修生養(yǎng)民,可謂“俠”;隋朝崩潰,李世民南征北戰(zhàn)打出大唐榮光,可謂“俠”;朱元璋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可謂“俠”;領袖們身后,又站著千千萬萬的小俠,他們與功名大業(yè)無緣,只是心中熱血未涼,挺身而出罷了。
抗日戰(zhàn)爭中,遍地的游擊隊和民間武裝,甚至支前民工、縫鞋墊的大嬸、通風報信的小孩,又何嘗不是“俠”?
中國人的俠義信仰早已烙印在骨子里。它是被封印的洪荒之力,平時不顯山不露水,可一旦破除封印而出,就敢叫天地換顏色。歷史無數(shù)次的證明了這一點。而俠義精神的激發(fā)也是群體性、時代性的,很少有個人能單獨解除封印,做一個熱血瀟灑的魯智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