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旭盛
學生評教,應該說,是教學的一種手段。既然是手段,既可以拿來使用,也可以不使用。拿來使用,有使用的理由;不使用,也有不使用的原因。拿來使用,可以大面積地了解教師的教學情況、教學效果,可以給教師某種威懾;不使用,可以避免某些學生借機謾罵、諷刺老師,甚至把平時嚴格要求的教師評得一無是處。所以,要把握好學生評教的尺度。
現(xiàn)在的學校領導,幾乎都不下課堂:自己不用上課(上級有檢查的時候,臨時安排上課,檢查結束后,又不上課了),又很少去巡堂和聽課,對學生一無所知,對教學毫不知情。于是就發(fā)動全校學生對科任教師進行教學評價。這種大規(guī)模的群眾運動,令人想起“文革”時期紅衛(wèi)兵小將們對待老師的情景。通過學生的評教活動,領導就輕而易舉得到一些“教學信息”,掌握到某些教師的“證據”,便可以在教師大會上,正襟危坐、義正辭嚴、真理在握,卻又色厲內荏地對他們進行不點名的批評。這一招很厲害,任何有個性的教師,都會甘拜下風的。借助這個招式,領導不怕教師唱對臺戲,輕松借學生之力,按教師的頭。真可謂,群眾運動,一抓就靈。
面對學生的評教,教師如履薄冰,如火燒身,深怕一句不中聽的話,一個不順眼的動作,就引來學生的反感,在學生評教上,聲名狼藉。一些教師干脆成為“好好先生”,學生只要不搗亂,不頂撞,就不去管他了,否則會招來學生的異議,在教學評價中寫個差,再加上幾句子虛烏有的中傷,教師便無地自容?,F(xiàn)在的學生,個性就強,愛面子,容不得批評,又脆弱,經不起困難,本來就難以管教。又有《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的支持,一些家長支持孩子,動不動就找上校門,討個說法,問個是非,甚至無理取鬧,無事生非。教師本來就顫顫兢兢,提心吊膽?,F(xiàn)在可好,學校又叫學生評教,師道尊嚴,真正地斯文掃地。
學生現(xiàn)在越來越不尊重老師,學生評教是其中一個只要原因。我作為一個學生,原來是可以對老師進行評價的,你老師稍微嚴格一點,膽敢罰我抄作業(yè),我則在評教表上打你為“不稱職”,再加上幾句攻擊性的評語,看你還敢不敢管我?
所以,學生評教要謹慎,否則,作為一種教學手段,它會起到反作用的。
合理的做法,是學校的領導“再忙”也要兼課,多進課堂聽老師們的課,深入到學生中去,多找學生談話——既可以當面口談,也可以背后書面談,還可以利用QQ平臺,與學生進行面對面虛擬地交談。而公開組織全校學生對教師的教學進行評價,還是少做為好。其實,對學生的愿望、要求,我們的專家已經做了很多調查、實驗了,我們可以直接把專家的報告、經驗拿來用,就沒有必要再搞一套這樣的調查、實驗了。老師與學生,畢竟不是同輩人。師者,是學生的長輩。作為晚輩,怎能對長輩進行評頭論足,甚至是身心、榮譽的攻擊呢?當然,大部分學生還是明白道理的,但對于后進生較多的普通學校來說,一些學生就蠻不講理了?!皼]有教不好學生,只有不會教的教師。”這樣的話,只是相對的,不能當成金科玉律。
學生評教,實際上,正面作用不是很大,負面作用倒是不少。譬如個別學校領導別有用心借此來整一整某些教師,一些學生借此對一些老師進行污蔑、謾罵、攻擊。這些都不利于學校的和諧發(fā)展,不利于形成親密無間的人際關系。教育是一種情感活動。沒有情感,就沒有教育。因此,一些量化性的手段還是少用為妙——包括學生評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