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nu id="w4oac"><noscript id="w4oac"></noscript></menu>
    <code id="w4oac"><abbr id="w4oac"></abbr></code>
    <delect id="w4oac"></delect>
  • 查看: 24511|回復: 17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地方志] 捷勝風情錄【十一】

    [復制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1#樓主
    發(fā)表于 2013-8-29 21:42:46 |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3-8-29 22:29 編輯



    第四章:名勝古跡



           捷勝山水靈秀,勝跡頗多,誠如清末拔貢陳藹如《罾城詠》一城如斗傍山丘,嶺表鐘靈皮地收。龜海碧波盈萬頃,羊峰翠黛壯千秋。夕陽西照禪宮古,風景南來隱洞幽。最喜婁湖漂勝溉,昂然石狗鎮(zhèn)中流一詩中所寫那樣,是一處名不虛傳且具有多層次文化意象的濱海城鎮(zhèn)。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在詩中所表達的對家鄉(xiāng)的無限熱愛之情。捷勝名勝古跡有大八景和小八景之分。所謂大八景是:云山曙色、石室洞天、龜齡浪海、婁湖夕照鶴嶺眺遠、石雞啼嶺、古山聊夜、雙石鎮(zhèn)流;而小八景則是海岸第一山之八景。
           雖說捷勝這個歷史文化名城,不像那些帝都大郡規(guī)模壯大,然在蕞爾微區(qū)的一鎮(zhèn)之地,能有一些風光旖旎、且深具人文歷史韻味的名勝古跡,亦屬僥天之幸!
    現(xiàn)本章摘其要者,概述如下:


    樓主熱帖
    [文化天地] 春 歸 長 春 洞
    [文化天地] 風雨同舟,共慶碣石烏坭何氏祖祠朝勝堂落成慶
    [三唯論點] 反映新冠病毒疫苗接種不良反應
    [文化天地] 保護先祖墳墓是中華民族孝心傳承的體現(xiàn)
    [文化天地] 風水掠影 — 捷勝蝦地
    [文化天地] 風水掠影—天葬地“金雞縮爪”

    2#狀元
     樓主| 發(fā)表于 2013-8-29 21:45:01 | 只看該作者
    點擊進入微信
    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3-9-1 21:55 編輯

            “海岸第一山”八景  



          在捷勝所城西二里許,有一座重巒疊障的白云山,俗稱“西山”,怪石嵯峨,壁峭嶺險,居捷勝大八景之首,有“云山曙色”之雅稱。游人進山,須過“通得撟”,經“開覺路”,繞“同歸佛!笔,便可到達山門亭。
          山門匾額上書“海岸第一山”五個大字,故白云山又叫“海岸第一山”。匾額兩旁刻有清末庠生張江槎以“得道”二字貫頂?shù)囊桓睂β?lián):“得門而入清門第,道岸先登彼岸山。”此聯(lián)語與橋名、路名、巖壁石刻名均給人一種佛家靜穆之感。山門亭內側左右兩壁原刻有清代歲貢虞賡起(同治版《海豐縣志&#8226;選舉》,按,民間傳說他是舉人)贊譽“海岸第一山”的八景詩,后因建造山門前牌坊,乃將山門亭拆除,并于新建之牌坊內側兩旁設碑廊,將八景詩移刻于內。該山八景是:“虹橋捷步”、“曲徑通幽”、“蓮池印月”、“壁澗流泉”、“勝地靈巖”、“古壁蒼松”、“石船泛陸”、“仙井盤空”。后經比丘根慧法師加以修繕,八景惟妙惟肖,益見禪林異彩。     
           進入牌坊門,首先看到的是“長虹飲澗中間躍,游客披煙此處登”的“虹橋捷步”。這是一座造型精巧的石拱橋,有如長虹飛壑,為深幽的峰谷增添幾分生機和情趣。人在其上,若捷步度橋,便有乘虹飛升之感。倚橋前望,對面巨大石壁鐫刻著清末秀才林大蔚的“點頭”二字。因此石上端向前凸出,極似在向游人點頭示意,故稱“頑石點頭”,它源于“生公(晉末高僧竺道生)說法,頑石點頭”一典。其石刻右側還有林襄侯“經從古佛撰,妙法石能轉。這里探禪機,恍然頭一點”石刻詩及比丘根慧“掛錫西山樂有余,到頭名利總空虛。山僧自愧根底淺,六賊糾纏費掃除”石刻詩。
          過了虹橋,前面的蜿蜒小徑,便是“幾層蘿徑繞深煙”的“曲徑通幽”了。小徑兩旁叢篁蔽日,百鳥和鳴;林卉勃遒蔥郁,綠意撲眼,清香襲人。
          行至曲徑盡頭,可見一灣蓮池,中立觀音泥像,四岸筑以石欄,旁有古榕,虬枝碧葉,環(huán)池柳絲輕拂,甚添情韻;若池中紅蓮,擎花之時,尤煞娟秀,實給人一種“清虛妙悟知何處,一片冰心在蓮池”的妙悟。這就是“波光涵菡、蟾影分明”的“蓮池印月”。
          再往前行,就是那“琴筑傳響、蛇龍映痕”的“壁澗流泉”。八角型井下有一小堀,一股清泉從石隙涌出,泠然作響,如琴如瑟,若吟若訴,扣人心弦。此泉長年不涸,清洌甘甜,以手掬之,如飲醇液。山下方圓數(shù)十里的居民常來這里汲水烹茗,后寺僧恐人多污染水質,乃在八角井口鎖上鐵柵,讓水溢滿后自然流出。
          離澗幾步遠,便是白云山上被稱作“靈巖勝地”的主體建筑“得道庵”。該庵名聞遐邇,曾入海豐舊縣志,F(xiàn)寺內仍有和尚修道,常以茶待客。相傳飲了白云山泉所泡的茶,讓人塵勞掃除,心志清醒,并可延年益壽。     
           庵之后,有“倚壁不知齡”的“古壁蒼松”一景,石壁呈古褐色,勁松濺青翠,相映成趣。附近還有一艘石船,浮于山中,上為亭式屋頂,下系舢舨,這是惟妙惟肖的“石船泛陸”。跨舨扶梯而上,宛若置身慈航,清風習習,頓生豪邁昂揚之感。船艙中祀有觀音,漁民出海,都要來這里燒香叩拜,祈求平安。
          再翻過一塊塊怪石異巖,過天梯天橋,步履乏捷者皆可扶搖直上,到達山巔。出人意料的是,山巔平如磨盤,中有一井,寬1米多,深85厘米,井中水滿,四時不竭,真乃天然奇跡,是名副其實的“仙井盤空”。據(jù)傳,是昔日仙人在此奕棋時,就地鑿石為井,汲水烹茗之遺址;又傳,南海有一仙人云游至此處上空,鳥瞰白云山,認為是藏龍臥虎之山,于是降落云頭,探個究竟。徘徊時,仙人忽然尿急,竟尿出一個“仙井盤空”來;又傳說,仙井之水,清洌甘甜,可口潤喉,飲之可去百病,消災解難,玉成好事。這僅僅是傳說,不足采信,然卻給“海岸第一山”平添了諸多神奇色彩。佇立井邊,俯瞰四周,群山環(huán)抱,迭連不絕;怪石嵯峨,錯落有致;深谷淺灘,松竹競秀;殿宇巍峨,鐘聲繚繞;碧波晴云,漁舟島嶼;市井樓臺,村莊阡陌,遠近高低,盡收眼底。真可謂洞天福地,引人遐想。     
           歷代文人名士都為此山寫下了不少詩詞,其中如:“十八盤通第一山,虬龍霧虎兩蒼茫。西來寶剎凌空起,石也點頭水也藍。”又如調寄《望海潮》詞云:“云山風物,捷城佳勝,回巒翠擁禪關。巍殿縵廊,嫣紅姹紫,時來鶯燕翩躚。香遠繞清泉。倚虹橋寫照,玉柳輕煙。秋泛流風,石船遠眺海云天。層林疊蔭山前,有通幽曲徑,游士留連。清露映晴,蓮池弄影,依依千里嬋娟。碑刻賞遺篇。登盤空仙井,吟意綿綿。今日重修勝景,詩酒咸豐年。”






    001.jpg (57.99 KB, 下載次數(shù): 19)

    001.jpg
    3#榜眼
     樓主| 發(fā)表于 2013-8-29 21:49:25 | 只看該作者
    新浪官方微博
    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3-8-29 21:58 編輯

          附:清&#8226;虞賡起《得道庵八景詩》

          虹橋捷步

          欲到桃源隔一層,
          空山流水碧澄澄。
          長虹飲澗中間跨,
          游客披煙此處登。
          覺岸可堪無接引,
          西天原自有階升。
          更愛梅花春雪里,
          騎驢獨過晚歸僧。

          曲徑通幽

          名山自辟洞中天,
          洞口云封不計年。
          一線苔痕明曲蹬,
          幾層蘿徑繞深煙。
          林開絕壁僧堂出,
          路過寒溪唄響傳。
          到此已無塵念在,
          支公何必更談禪。

          壁澗流泉

          尋幽相約入桃源,
          徑繞寒流鎖寺門。
          琴筑細傳空谷響,
          龍蛇倒影一溪痕。
          層層碧漱仙人齒,
          點點珠霏玉女盆。
          試取松蘿烹活水,
          梅花猶勝和霜吞。

          蓮池印月

          林端風靜露華凝,
          十丈蓮池夜氣清。
          看去波光涵菡萏,
          印來蟾影最分明。
          諸天色相馮空擬,
          一點心源徹底呈。
          水月象中能妙悟,
          不妨禪里說書生。

          勝地靈巖

          窈窕深巖靈跡真,
          海邊勝地動游人。
          朝光乍射玲瓏窟,
          花影頻添錦繡茵。
          古洞云霞封石乳
          陰崖風雨落龍鱗。
          當年卓錫誰天社,
          從此祗林可問津。

          古壁蒼松

          古寺陰森萬木青,
          老松倚壁不知齡。
          龍蛇影向閑階動,
          鸞鶴音常靜夜聽。
          斗雨有時飛屋瓦,
          擎云直欲入蒼冥。
          如今已乘達摩去,
          風卷寒煙月滿庭。

          石船泛陸

          嶄巖怪石簇峰巒,
          中有艨艟向碧瀾。
          地近雙林疑筏化,
          師來一渡比杯寬。
          云霞萬丈春航闊,
          松柏千章畫楫攢。
         應是風波憐苦海,
          教人系纜得身安。

          仙井盤空

          更尋仙井涉高崗,
          磐石中空蕩玉漿。
          寶甕疑從衡岳運,
          金莖似到漢苔嘗。
          中泠泉遜清虛氣,
          六一丹涵齒頰香。
          何代群真練鉛汞,
          猶余修綆在欄旁。
    4#探花
     樓主| 發(fā)表于 2013-8-29 21:59:27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3-9-1 21:57 編輯

          “海角窯居”——黎明洞      

                
          黎明洞,俗稱“水龜洞”,一稱“捷勝石室”,當?shù)厝擞纸凶觥笆榷础,是名聞遐邇的嫏嬛福地,屬捷勝大八景之一“石室洞天”,位于捷勝所城西二公里許石厝村旁的小山崗上。這個小山崗歷來水土流失嚴重,現(xiàn)成巨石壘疊的小石山。山之北側四公里處有山勢迂回、怪石嶙峋的九伯嶺,山石奇異壯觀,雄秀心目;南側二公里外是碧波浩淼的南太平洋,漁帆斜掛,海鷗低翔,令人心曠神怡。      
          據(jù)清同治版《海豐縣志&#8226;古跡》載:黎明洞“有石如蓋,內可容二十人,外有巖扉,不假人事,為前明廖天佐隱所。”現(xiàn)猶存有廖天佐摩巖石刻詩、石棋盤、石床及歷代文人題刻的詩文遺跡。該洞作為一種歷史和文化的載體,承載了殷周之際伯夷、叔齊的首陽遺風;歷經了古今歷史的風云變幻;見證了廣東沿海居民所受苦難的黑暗時代。      
          黎明洞主要由幾塊巨石相互疊砌,上方又有一塊奇異巨石由西南向東北傾斜覆蓋而成的天然石洞。由于石厝村張受恩的先祖父,與廖天佐、劉鍔交好,故從張受恩開始,若干代以來,黎明洞便受到村民的保護。
          洞內地平面呈不規(guī)則三角形,西北邊長約20米、西南邊長約30米,全洞面積約為300多平方米,洞內頂部距離地平面高約4米,洞室形體呈高低斜緩狀。巖石順其天然缺口,分為前后二個洞門。前門(北門,有些偏東)額原有“黎明洞”(一說“離明洞”,取《易經》“離為南,南屬火”之析義,意取“火明旺盛”。從其字面和廖天佐隱居的具體原因看,又寓有“離開明朝”之意)三字,二十年前猶可見其跡,因長年日曬雨淋,年久風化,現(xiàn)已剝落無存。
          前門立有石門柱,刻有一副對聯(lián)曰:“德仰泰山千古在,名留石洞萬年芳”,橫批為“閫外光華”,這是清代咸豐年間捷勝文人劉向魁(劉鍔的遠房裔孫)與其子儒學訓導劉學調游此洞時,為歌頌廖天佐、劉鍔的民族氣節(jié)而鐫刻的,石門柱亦為其當時所立。
          該洞門左側約3米高的巖壁上又刻有1米見方的“天然佳趣”四個大字,行草橫書陰刻,字徑40×30厘米,字幅185×50厘米。其右附有小序,云:“光緒戊申重九,后僉偕碣石陳竹櫵、□□(字已脫落)、陳晉三游于此,見其峰奇、其石怪、其洞幽而闊,殆所謂嫏嬛福地非耶。繼而登絕頂,遠眺大海,波濤接天,島嶼瀠洄,帆檣出沒,真海岸一大觀也。爰撰四言,并綴數(shù)語,勒此石上,以志鴻雪云爾。海邑吳伯熙書!
          另外,西北側還刻有一方六米見方的“奇巖勝境”巨大印章,為我國著名篆刻家壽山所刻。
          再看洞之正東,有一后門,距地面約8米高的巨大巖壁上刻有明萬歷元年(公元1573年)懷遠將軍劉松(劉松,字壽山,海豐縣人,武職秩從三品,是明代鎮(zhèn)?官撩麑ⅲ┰娐(lián)(未入舊縣志,2002年6月首次發(fā)現(xiàn),現(xiàn)已描紅修復),對聯(lián)橫批為“山海奇觀”,用楷書,字徑約為50厘米,兩側分刻“石洞煙霞古,乾坤歲月長”的聯(lián)文,每聯(lián)字幅為140×30厘米,字徑約為30×25—32×31厘米;聯(lián)文中間則附刻《游石山》的七言律詩,詩云:“石室云深古洞賒,乾坤今喜到天涯。濤聲徹夜諧歌詠,山色騰空結露霞。人在壺中春浩蕩,劍于閫外日光華。停驂緩步高崗上,入望滄溟起浪花”,落款為“大明萬歷元年歲在癸酉夏之吉海豐壽山劉松題”。書體用楷、行、草“破體”寫成,字大小不一,字徑約為15×10—25×23厘米,字幅為200×130厘米。詩意激昂奔放,行文流暢自如,洋溢著一股贊美陶醉之情,極富于將軍本色。
          從后門走出洞外,循小徑轉向南側,可見一塊扁平巨石中央,刻有一方棋盤,棋盤四角米余處,各鉆一圓孔,以備豎柱張懸?guī)づ裰,是廖天佐宴會賓朋、奕吟飲酌之處。棋盤西北側4米高的石壁上,還刻有廖天佐有意留與后人揣度的缺字五律。詩刻占巖壁面積250×220厘米,字大小不一,字徑為18×17—27×25厘米。詩并序曰:“峕,天啟乙丑冬,蒙梁壯廷、朱斗臞、黃拙含見招,偕同蔡渭熊、朱璜渚、黃振鳴、鐘心發(fā)酌此留題:水盡山窮處,天空雪□時。桴因觀海泛,酒□傲游賫。留石非供□,臨題若寄思。圣明余暇日,有截和《毛詩》!甭淇顬椋骸耙桓G天居士廖天佐吟”。 詩的第二、四、五句各缺一字,細觀之未有被風化的痕跡,疑為廖天佐有意留之,為后人度補。
          據(jù)載,曾有人對此依次補上“霽、以、賞”三字,有的則補以“霽、以、樂”三字,然所補之字是否恰當?還應讓人評說。
          不過,這首詩從寫景入手,虛實結合,繼以抒情、議論,用含畜婉轉的筆觸,指責了明末朝政腐敗、國力疲憊以及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的社會現(xiàn)實,而從側面點明了明王朝已到山窮水盡的地步,表達了他不與統(tǒng)治階級同流合污,情愿過上潔身自好、與朋友作山海之游的隱居生活的品操。而從此詩末句看,所謂“圣明”,言下之意,時下朝政不“圣明”。只有等到“圣明”之日,才有佳妙的絕句來唱和于《詩經》了。以上所述乃是黎明洞的面貌及其有關的詩文石刻。
          然而,黎明洞的原始面貌與現(xiàn)在還是稍有不同。在大躍進時期(一說公社化時期),石厝、石崗和雙湖等村聯(lián)合成立鄉(xiāng)政府,在石厝山共同開辦了萬頭豬場。同時,在東南山腳處亦開挖了許多洞穴,并把黎明洞的后洞室原為中凹兩邊高的地平面,用土填高了一米左右,而且?guī)r壁底部空隙處,亦為人們用泥土和碎石堵實,砌成墻壁形狀。只有前洞室的地平面,猶保存原狀。仔細觀察四周洞壁,并沒有發(fā)現(xiàn)與廖天佐、劉鍔的事跡有關的石刻文字。洞里東南隅原存有一個灰泥龕,龕上安放著廖天佐和劉鍔的神牌,屬樟木制作,內書兩行金字:“故明總兵官諱鍔劉太公;邑庠生處士廖天佐公之神位!饼愊掠幸粔K碑,亦刻有兩行文字:“乾隆三十年歲次甲辰冬,世侄孫張受恩立祀”;“光緒三十三年丁未,遠房裔孫學調重修立祀”。
           四清運動期間,政府破除封建迷信,全鎮(zhèn)神廟以及各家祠堂的神牌,全部被沒收,并寄存于得道庵和黎明洞。因此,廖天佐和劉鍔的神牌,便與之混雜一處。
           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間,黎明洞又受到破壞。現(xiàn)在,龕碑均已無存。      
          史跡風光融此處,黎明洞里別有天!盁o邊風月一窯居”的黎明洞,真是“石室韜光能養(yǎng)晦,洞天幽邃似初黎”,它以洞奇、石美、士貞、文犀為捷勝地方風情和史志描上了一筆絢燦麗色。面對古跡勝景,后人感慨不已,并多有詩詞吟頌。



          如筆者《黎明洞題石二絕》
      其一:

          “石室尋幽白日斜,
          春風浩蕩意難奢。
          摩巖月缺詩猶在,
          萬古忠魂逐浪花!

          又如捷城前輩蔡鎮(zhèn)蕃《石室洞天》詩:

          “城南踏遍路迢迢,
          覓得隱居號一窯。
          怪石巍峨藏古洞,
          濃煙籠罩遠皇朝。
          詩銘石壁凌霄漢,
          風觸棋臺響類潮。
          一自尋幽人去后,
          殘碑遺跡到今朝。”
    、
          詞有劉煥民《滿庭芳》:

          “攬史尋幽, 陟岡探古,海濱天氣清新。
          巨巖支疊,石室自天成。
           洞口雙扉不禁,長默對,寒暑陰晴。
          臺床外,蒼天碧海,帆影逐云行。
          撫巖,殘律在,依稀字刻,灑脫風情。
          當年廖居士,曾此埋名。
          義膽難隨跡隱,發(fā)悲憤,洞署‘黎明’。
          ‘遷圖說’、為民請命,人去世蜚聲!
    5#進士
     樓主| 發(fā)表于 2013-8-29 22:11:26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3-9-1 21:59 編輯

    “粵東明珠”——龜齡島   

            

          龜齡島,又稱“海盜島”、“海盜天堂”,位于捷勝鎮(zhèn)牛肚村海岸的對開海面,周邊有牛皮洲、赤臘、鷹嶼、青嶼和撈投嶼等五個小島,它們與一些明礁相呼應而成為島群。島群區(qū)域面積約2平方公里,其中主島面積約占0.24平方公里。島群北面距陸地海岸1.8公里;主島北面距陸地海岸3.17公里,而距離國際海道則只有12海里,是廈門、汕頭至香港、廣州航線的必經之地。
          龜齡島東南面地勢坡陡、水深、浪高;西北面地勢平緩、水淺、浪靜。該島主要由兩座高低不一的花崗巖低丘陵連結而成,其組成的巖石則多為粗糙的花崗巖。因其形酷似一只大海龜浮游于海面,故取名為龜齡島。
            龜齡島作為粵東海岸的一顆明珠,風景資源豐富,海濱沙灘柔美,自古以來,便是捷勝大八景之一,名曰“龜齡浪!。島上祀有“海峽和平女神”的媽祖廟,海內外信徒常來敬奉朝拜。其它較小的島嶼以及附近海域,水產資源豐富,名優(yōu)特產眾多。清末至民國期間,港澳臺及內地商賈曾云集于此。它是當時遠近聞名的海上貿易場所。      
          龜齡島及附近地區(qū)的開發(fā)歷史比較悠久。據(jù)考,龜齡島在古代是沿海丘陵伸出的岬角,在宋元時期是個與捷勝相連的半島,青嶼以北與大陸之間曾建有一座古城。迨至元代,由于地殼下沉和海平面上升,岬角中段陷落,末端才淪為孤島,而古城亦沉沒于海底,F(xiàn)在撈投嶼東北約400米處向北,仍有一條長約400米、寬4—5米的古城墻;此外,在捷勝對開海面1500米處,亦有一條東西走向長約600米的古城基遺存,每逢退潮時便依稀可見,F(xiàn)捷勝有一居民保存有鷹嶼附近的田契。于此,說明沉城之前,曾有居民在那里耕種。
          清末時期,龜齡島是海豐地區(qū)與港澳地區(qū)進行貿易交往的場所,該島有天然的泊船區(qū)及香火鼎盛的媽祖廟宇,因而很早就有漁船為航,過往商船均有到龜齡島的前海灣?考Y,登島拜媽祖的習慣。沿岸平民也視龜齡島為寶島,而陸續(xù)登島開設商鋪、茶樓、酒館、旅店和供水設施,豪門紳士也上島旅游小;過往船只靠島增補給養(yǎng);陸地商販往來貿易。其鼎盛時期島上居有漁民、商人達三千人左右。
          據(jù)考,舊村中辟有三條街道(海邊街、中街、后山街),有20多口水井供全村居民飲用,現(xiàn)只存媽祖廟以西的兩口淡水井(日出水量可達200立方米以上),井水入口清甜,沁人肺腑。該島之所以有淡水,主要是因為虹吸作用。
          幾年前,曾有地質學家來龜齡島勘測,認為該島實為大陸山脈之延伸,兩者在地質結構上沒有斷層,海水只是漫過山脈低處,并沒有滲入該島與陸地三公里多的海底,所以大陸淡水才能源源不斷地從地底輸送到島上。
          在以前,島上客商紛至沓來,每天有二班渡船往返捷勝圩。因其所踞的海域位置及優(yōu)越的海島自然條件,再加上受到捷勝古城歷史文化氛圍的影響,該島曾經成為海陸豐地區(qū)軍事、政治、經濟的重要踞點。
          解放前夕,海匪常襲龜齡島,搶劫漁民和過往商旅。
          解放初期,海匪即為解放軍殲滅,海島才又恢復了安寧。
          而后,政府在島上設有糧食托銷點、氣象站和水產收購站,為島上漁民服務,并組織力量加強對該島的保護。
          至1962年,因戰(zhàn)備原因才將島上居民遷回大陸,故島上建筑物和其他設施亦隨之拆毀,F(xiàn)島上除前幾年重修的媽祖廟和住廟人員外,余者甚為荒涼。      
          據(jù)有關資料記載:“天后圣母廟堂皇壯觀,廟中媽祖莊嚴肅穆,座前香煙繚繞,頻頻向來朝拜的香客賜福。山頂媽祖石像聳立,神態(tài)慈祥,目光遠眺,守望著西南海疆的萬頃碧波,像在指點著萬船千帆。島上山羊成群,自由地尋食舐息,游客到來,友好相待并充當‘導游’角色。
          傳說島上山羊為媽祖所養(yǎng),自古以來,繁殖不上一百只,只有九十九只,這些山羊,誰都不敢任意捕捉宰殺。
          有一次,一商船夜泊龜齡島,船員偷了媽祖的山羊,結果于次日早晨,商船仍無法駛出龜齡海域。于是,該船老板歸還山羊并于殿前求恕,方得航行離島。
          而在每年農歷三月廿三日的媽祖生日舉行演戲祭禮時,祭禮者在媽祖廟前祈禱,便有一只山羊主動前來就縛宰殺而作為祭品,無須人力追捕!      
          俗話說:“無風三尺浪,有風浪更高。”據(jù)傳,明代時期,沿海漁民出海常遇風浪,幾都葬身海底。為求出海捕撈一帆風順,魚蝦滿倉而歸。漁民們便遠道到福建眉州島迎請?zhí)旌笫ツ赶慊穑趰u上造廟立像,虔誠禮拜。自此后,南海一旦風大浪高,人們即向媽祖祈禱,海即不揚波。登島之人如有不善之舉,即受媽祖懲戒。因此,龜齡島媽祖顯靈的故事,一直流傳在沿海漁村,媽祖便成為沿海漁民賴以信托的精神支柱。
          該島造型奇特,地貌豐富。全島呈偏北東——南西走向,長約800米、寬100—450米。兩座山峰分踞東西兩側,東側主峰海拔53.6米,山體形若龜背,并向東南蜿蜓入海,極像龜尾;西端為次高峰,海拔22.8米,狀若龜頭,其下側有一高出海面3—5米,面積約為3平方米的海蝕平臺。次高峰花崗巖全部露出地表,由于有垂直和略有傾斜的水平節(jié)理發(fā)育,在南亞熱帶高溫多雨氣候下作球狀風化,而形成巨石壘疊。形象逼真的風景地貌有:“南天門”、“羊回頭”、“臥佛”、“蘑菇石”……等!澳咸扉T”,位于龜頭山頂部,它是一塊巨石沿垂直節(jié)理裂開,形成空隙,其上疊有沿水平節(jié)理裂開的巨石,構成一副石門,像是從南海進入汕尾的門戶!把蚧仡^”,位于南天門下方山頂平臺上,它也是花崗巖沿垂直和水平節(jié)理裂開形成的,羊頭作回首朝望之狀,像是歡迎游客的到來,真是惟妙惟肖!“臥佛”位于南天門西南海拔18米處,越過南天門往西南望去,便可見一尊身長5米的臥佛,背靠巨石,四肢伸直斜臥,仰天休息。在龜頭山,形若“蘑菇”的花崗巖石蛋,到處皆是,任君采摘。龜頭山便是這些5—10平方米的巨石或石蛋堆疊而成的。
          據(jù)說,龜頭之下,內有一地道,深不可測,內有仙泉,退潮時,泉水即會冒出。這泉水功用甚廣,既可調制鴉片煙,其味無窮,又可用來煎藥,消除百;若用它來洗臉,則可紅顏永駐,因此,在以前,曾有不少地主雇船前往取水。
          龜頭山下的海蝕平臺,是一片錯落有致的海蝕礁巖,造型有趣的風景地貌更是千姿百態(tài)。礁石作球狀風化而剝落,有的像小龜,但又是龜中有龜。小龜面向大海,躍躍欲試,像是要向大海游去,令人嘆為觀止!有的像只站立的和平鴿,停立在媽祖廟左前方的沙灘邊,等待為“海峽和平女神”傳遞信息。龜齡島不僅造型地貌獨特豐富,而且山海風光亦是很秀麗。
          島的四周,海水湛藍,島礁棋布,風光似畫。有的小島巨石壘疊,海鳥棲息其間,時而低空飛翔覓食、時而歸巢生蛋,登上鷹嶼,每見鳥蛋點點,俯身拾之,滿載而歸;有的小島草木蒼翠,像是蔚藍色海洋上的又一顆明珠;有的礁石狀似米缸,當?shù)剜l(xiāng)民稱之為“米甕石”。
          龜齡島西北側背風坡海濱沙灘極為發(fā)育,沙灘分布于媽祖廟前的碼頭兩側,兩側沙灘長240米、寬20—30米,主要由細砂組成,松軟潔白,灘坡平緩,是理想的海濱浴場;東側沙灘長170米,寬度和沙質與西灘相若,但沙灘上和海水中的礁石較多。海濱沙灘的山前坡地,有由當?shù)貪O民建造的媽祖大廟,祀有“海峽和平女神”林默娘,因此,龜齡島便成為汕尾地區(qū)及港澳鄉(xiāng)親的信仰中心。此島可謂神、海、沙、石兼?zhèn)洌胶oL光極為秀麗。      
          該島周邊海域,水產品資源亦較為豐富。龍蝦、對蝦、海膽、鯧魚、黃花魚、石斑、過魚和鮑魚等名優(yōu)海鮮比比皆是;紫菜、赤菜、佛掌菜更是難得的珍品。這些名優(yōu)特產,無疑是重要的外貿和旅游食品。我想,龜齡島作為粵東海岸的一顆明珠,除了它擁有獨特的旅游資源和傳統(tǒng)的貿易市場外,與這些珍奇的海產品是分不開的。      
          龜齡島是一座圣島,在島上人們可以臨礁垂釣,憧憬未來;可以賞海吟唱,抒發(fā)情懷;同時還可以嘗到新鮮的海味。捷城賴在衍《戊寅夏偕同仁游捷勝龜齡島口占六絕》其六云:“劃出歸舟近午天,煙塵洗盡得怡然。清風麗日本無價,更有漁人歌扣舷! 的確,它是一個觀光和旅游娛樂的好去處。
    6#貢士
     樓主| 發(fā)表于 2013-8-29 22:19:2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3-9-1 22:00 編輯

    海門衛(wèi)士——石狗湖     

            

          石狗湖,在捷勝鎮(zhèn)東南面,因湖口處有一凸出水面的大石形似狗而得名,有“婁湖夕照”之稱,居捷勝大八景之一。
          在明清兩代,曾是捷勝所城的軍需要道。當時湖深可泊巨船,可容大小漁船數(shù)百艘,是一處避風良港,同時也是一處集漁港、商港和軍港為一體的綜合港。在戰(zhàn)爭年代,人們又把它看作軍港,在隱兵策應、登陸與反登陸上,有著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      
          石狗湖,水域遼闊,位置特殊,是疍民漁船避風的天然漁港。早在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就有越族疍民在兩岸群集泊居。因其水道暢達,漁船可通至埔尾村碼頭(在今埔尾小學處),故疍民喜歡于此捕魚資生,長期居住。
          宋元時期,疍民在埔尾村建疍家宮,祀有蛇神像。明成化年間重修。該宮燭火香煙,四季繚繞,疍船泊岸即往祭之,以求魚蝦滿倉,風調雨順,四季平安。清初,鄭成功踞閩粵沿海島嶼抗清。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春,以蘇成、蘇利為首的海豐人民抗清的義軍,曾一度攻占捷勝所城。后來,蘇成與捷勝舉人林呈祥欲反清復明,遂率船隊進攻海豐縣城。因各地豪強武裝來支援清軍,蘇成不敵,便退守碣石衛(wèi),時海豐百姓多有隨蘇成軍隊退去。
          順治五年(1648年),蘇成死,義軍遂歸蘇利統(tǒng)領。
          順治六年(1649年),蘇利進據(jù)海豐縣城,揚言抗清。
           順治七年(1650年)冬,捷勝所城守備汪古,害怕蘇利的抗清義軍再次攻城,便采取捷勝舉人翁光肅的建議,以木船載巨石沉塞石狗湖口。自此以后,捷勝所城便失去一處天然漁港,而疍民亦失去避風棲身和生產之所,被迫遷往別處。      
          1941年及1945年,日本侵略者曾兩度侵占捷勝,使捷勝處于淪陷狀態(tài)。
          據(jù)傳說,日本侵略者欲進攻捷勝時,石狗湖的石狗曾發(fā)出叫聲,石頭村的叮咚鼓便隨之響起來,捷勝人民聽到報警聲,遂遷出城外避難。     
           現(xiàn)在,石狗湖經過多年的水土流失淤淺,面積已逐步縮小,約有0、25平方公里。1953年,為防海潮侵襲,在湖口處修筑了海堤,長1100米,高4米。同時開墾湖內部分灘地,種植農作物;大部分還被圍堤成塭,成為私人承包的養(yǎng)殖場。      
          石狗湖是捷勝所城的海門衛(wèi)士,它在夕陽的映照下,閃爍多姿!成為一道永不腿色的風景;它那美麗的傳說就像湖面泛起的漣漪一樣,永遠蕩在捷勝人民的心湖上。
    7#舉人
     樓主| 發(fā)表于 2013-8-29 22:22:06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3-9-1 22:04 編輯

    帝女遺蹤——白石庵山  

       

           白石庵山,位于捷勝鎮(zhèn)東坑村東北側,山峰海拔約為250米,僅次于馬嶺山。山峰綿延數(shù)百里,高低起伏,怪石嶙峋,形勢險要,是捷勝所城的一道天然屏障。半山腰上有一座白石庵。
          據(jù)傳說,乃是宋末時期的覺龍公主所建,原庵規(guī)模較小。至清代,該庵曾有修繕,并易名為“清涼寺”。后經長年的風雨侵蝕及文化大革命期間人為的破壞,庵宇已倒塌其半。迨至1989年,方才重修,又復稱“白石庵”,并在原有基礎上予以擴建,F(xiàn)白石庵除原有庵宇作為主殿之外,還有左右偏殿及廂房等。      
          據(jù)道姑介紹,覺龍公主原是宋帝之女,但未言及覺龍公主之父的名諱。覺龍公主生于宋末時期,是朝廷派駐東南沿海的戍邊女將,這可從東坑村民在白石庵前平臺左側挖掘的寶劍及馬骨得到證實!故筆者大膽揣測,疑其為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年)八月,隨文天祥轉戰(zhàn)海豐,略定甲子、碣石、捷勝及船澳等沿海港嶼時,被派駐鎮(zhèn)守捷勝的女將帥。
          以年代推之,她當為宋度宗之女、宋端宗之姐。宋帝昺祥興元年(1278年)閏十二月二十日中午,元張宏范部包圍海豐五坡嶺,文天祥倉促應戰(zhàn)被擄,將軍劉子俊、林琦、鄒沨、蕭資皆戰(zhàn)死(清乾隆版《海豐縣志&#8226;邑事》)。
          祥興二年(1779年)二月,張宏范又率元軍攻破宋帝昺的最后據(jù)點崖山,張世杰戰(zhàn)死海上,陸秀夫背著小皇帝趙昊跳海而亡,跟著跳海的南宋軍民不計其數(shù)。
          其時,退守捷勝的文天祥余部曾與覺龍公主部聯(lián)合當?shù)鼐用裨诮萏m埔共抗元軍,一年后,即全軍覆沒。覺龍公主僥幸不死,但復國無望,遂與隨從隱姓埋名,在白石庵山開山門建庵修行,法號“釋蘭”,F(xiàn)白石庵祀有她的牌位,尊為“釋蘭師”。      
          白石庵環(huán)境清幽,是一處旅游觀光的史跡勝地。游人進入白石庵路口,沿曲徑而行,峰回路轉,便可到達山下,拾級而上。沿途樹木叢生,青翠欲滴,澗水如琴,百鳥和鳴。登上半山腰,只見突出的四塊方形巖石疊砌在一起,構成一塊奇異天然巨石,高約二十多米、寬約七八米,懸空而掛。上面陰刻橫書“白石庵”三個大字,下面建有庵宇。主殿祀有南海觀世音菩薩,并配祀釋迦佛、雙圣佛及十八羅漢;左側有二間偏殿,分祀元天上帝和注生娘娘,偏殿左后側還有一條地道通向貓洞,據(jù)說是抗戰(zhàn)時期為紅軍所挖;右側亦有二間偏殿,祀有勇智君和達摩祖師,整體建筑占地面積約為1000平方米。游人置身庵前平臺,前可望驚濤絕壁馬嶺山,山下村落,炊煙裊裊,田夫牛犢,斜陽晚照,其情其景,實讓人浮思聯(lián)翩,高渺入云;登上山頂,俯瞰東南,則可見汪洋萬頃,漁帆點點,島嶼棋布,海歐低翔,和風吹送,教人豪情萬丈。俯瞰北側,則又可見汕尾港,浮水人家,帆影處處,悠然之狀,令人神往!      
          千百年來,白石庵作為帝女的隱跡,已成為人們向往的旅游去處。它不單環(huán)境清幽,而且周邊山海風光亦是極為秀麗;但更為重要的是它的歷史事實。由于宋帝之女覺龍公主在此隱居,而讓白石庵山披上了一層不腿色的歷史色彩。
           可以說,白石庵作為一種歷史載體,已承載了南宋末年那一段任外夷欺凌、兵敗如山倒的滄桑史。
    8#秀才
    發(fā)表于 2013-8-29 23:13:39 | 只看該作者
    名勝古跡

    9
    發(fā)表于 2013-8-30 10:39:09 | 只看該作者
    關注我們的古鎮(zhèn)!
    10
    發(fā)表于 2013-8-30 17:04:12 | 只看該作者
    應該是馬鈴山,不是馬“嶺”山。
    11
    發(fā)表于 2013-8-31 01:12:45 | 只看該作者
    文化古城我的老家
    12
    發(fā)表于 2013-8-31 13:12:09 | 只看該作者
    欣賞了
    13
    發(fā)表于 2013-8-31 15:38:39 | 只看該作者
    14
    發(fā)表于 2013-8-31 22:19:41 | 只看該作者
    欣賞了
    15
    發(fā)表于 2013-9-1 20:19:49 | 只看該作者
    16
    發(fā)表于 2013-9-3 00:52:13 | 只看該作者
    河柳兄:不知何先生現(xiàn)在何往?他是拜會過鐘敬文教授的奇才!
    17
    發(fā)表于 2013-9-3 00:55:51 | 只看該作者
         “覺龍公主生于宋末時期,是朝廷派駐東南沿海的戍邊女將,這可從東坑村民在白石庵前平臺左側挖掘的寶劍及馬骨得到證實!故筆者大膽揣測,疑其為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年)八月,隨文天祥轉戰(zhàn)海豐,略定甲子、碣石、捷勝及船澳等沿海港嶼時,被派駐鎮(zhèn)守捷勝的女將帥!
          這設想獨特、有新意!
    18
    發(fā)表于 2013-11-1 14:31:47 | 只看該作者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市民注冊

    本版積分規(guī)則

    客服投訴、違法和不良信息、未成年人保護舉報電話:0660-3277345 舉報郵箱:swsmw@qq.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
    中文欧美日韩久久,免费婬色男女乱婬视频国产,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14,麻豆AV手机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欧美不卡在线观看 久久99九九这里只有精品2
  • <menu id="w4oac"><noscript id="w4oac"></noscript></menu>
    <code id="w4oac"><abbr id="w4oac"></abbr></code>
    <delect id="w4oac"></delect>